“教育援青”新书发布会暨跨文化中国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272“教育援青”新书发布会暨跨文化中国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截屏(局部)
近年国家推进“教育援青”战略,高度重视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承担西部对口支援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师范大学任务,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共建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跨文化丝路研究”的重大项目,推进跨文化中国学,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历时三年,出版“教育援青”与跨文化中国学《大唐西域记》研究与多元文化交流、《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与人文学科前沿研究系列著作,并将这批成果投入“跨文化中国学方法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在青海师大人文学科研究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202272,“教育援青”新书发布会暨跨文化中国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在北京的商务印书馆主会场和西宁的青海师范大学分会场采取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跨文化学跨文化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这次会议。重大项目单位、承担任务的出版社负责人和西部支教学者代表出席会议,主要有: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暨敦和基金会前理事长陈越光、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经理刘祚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杨宗元、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资深教授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暨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国英、北京大学东方学院院长王邦维、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文本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丝燕、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与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曹昱源、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吉太加、藏语言文学系主任卓泽加等出席会议,青海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师生到会听讲。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主任、编审陈洁主持会议。
重大项目单位领导首先致辞。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主席在近期一系列重要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叠加全球疫情,面临重重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坚定不移的选择。近五年来,教育部大力实施西部支教计划,在中国最高师范教育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推进“教育援青”国家战略,正是充分落实习主席系列指示的实际行动。青海师范大学地处祖国青藏高原战略要地,是党和政府在世界屋脊上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这里是祖国古老丝绸之路和新兴一带一路的腹地,高原生物多样性、多民族和谐聚居的人文传统,以及南亚和中亚多个国家历史以来友好交往和民心相同的历史经验,都是宝贵的高原财富。“教育援青”新书发布会暨跨文化中国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的召开,正是这种标志性成果。在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同时,青海师范大学领导班子同时抓紧文理工科的综合建设、交叉学科建设和创新成果建设,我们近期获得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在国内高校的排名也大幅递进。通过这类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我们将青藏高原的生态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和一带一路国际化建设的扎实成果,在青海大地扎根,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贡献青海人的一份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教授致辞,他说,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教授明确提出“长效机制”的理念,要求把西部高校建设当作国家重点高校自身建设的一部分,共建双赢。学校选拔学术水平要高、办学能力要强的优秀干部和学术带头人派驻西部高校,促进内外双循环发展。“教育援青”与跨文化中国学系列成果发布,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科研成绩,正是一批突出成果。北师大与法国、意大利等中欧一流高校10位教授联袂,运用这批成果,授课51学时,听课研究生专业分布于汉语言文字学、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学、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其他相邻学科。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做好。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敦和基金会前理事长陈越光研究员的此辞,围绕三个关键词“援青”、“跨文化中国学”、“共同体意识”展开。他提出,人类历史没有提供建设共同体的整体经验,但有很多局部经验,需要加以总结、吸取、提升。进一步说,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历史遗产,以一种跨文化的观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借鉴,也应该增强自觉意识。在全球性灾难面前,认知国界并非屏障,从而体验一种共同感是比较容易的;而在创建未来社会的进程中,建构共同家园的自觉意识,当代人类的创造性还有待考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青藏高原,人与自然、人与人、多民族共存的历史,加之和首都北京高校牵涉的全球学术资源的互动,正是一种全球视野下的本土行动和本土经验的全球贡献。


2022年7月2日“教育援青”新书发布会暨跨文化中国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青海师范大学西宁分会场截屏


会议主要就“教育援青”与跨文化中国学、《大唐西域记》与多元文化交流、《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与人文学科前沿研究三个主题进行研讨。承担出版任务的我国著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领导、教育部在京重点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兼作者,以及多民族学者代表纷纷发言,把“教育援青”成果发布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引向深入、扎实、全面的总结。


一、“教育援青”与跨文化中国学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编审顾青先生在发言中说,青海省是西部地区连接南北、物产丰富的重要省份,是母亲河的发源地,是我国“两弹一星”的诞生地,青海同时也是多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为了巩固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教育援青”战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放在了发展青海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位置。在这项战略中,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最高学府,与青海师范大学携手,共同承担起开设跨文化中国学课程和编写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用书的重任,脚踏实地为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打开了新局面,做出了新贡献。跨文化的知识交流是我馆始终秉持的出版理念。自1897年开馆之初,商务印书馆就着意译介西学、编纂课本,在新旧交替的大变局时代沟通中西,引进世界先进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在人文社科领域有着丰富而悠久的出版经验积累,我们非常有幸能够与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合作,成为这次“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的出版单位。董晓萍、李国英两位老师领衔主编、由乐黛云、王宁、程正民等人组建编辑委员会的这套书,涉及人文学科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领域,这一系列图书的编辑出版,对于商务印书馆而言,既是挑战也是锻炼。回顾历史,中华文明正是在不同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碰撞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就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和思想文化交流,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建设和“教育援青”国家战略实施正是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我们期待,在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能够早日取得圆满成绩,构建出长期有效的东西部教育文化交流机制。


商务印书馆推出“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建设基本用书系列(2022)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资深教授王宁先生在发言中提到,近几年,青海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为了发展旅游业,交通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多民族的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倍受关注。报刊和网络上,关于青海的信息一次又一次出现亮点。青海的教育工作自然也会因此受益。青海的教育也有了一些发展。但是,比之上述产业和事业的发展,教育还不在前沿,是需要关注的。教材是一种关注,这比它的实用价值更为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暨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国英教授强调,北师大在“教育援青”中,派出学科带头人,重点支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我们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高质量地做好教育援青工作。新文科的要义是面向未来,交叉融合。我们要面向未来,积极尝试利用数字化手段和资源开展共享教育,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提升青海师大文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尝试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学科融合,发掘青海和西部的地域特色资源,努力提高科研水平,为国家的西部战略做出独特贡献。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教授发言说,“援青教材”人文科学基础建设系列用书的出版,和“跨文化中国学方法论”课程的成功开设,是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的果实之一。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青海师范大学的人文学科建设,利用互联网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沟通,让西部学子无阻隔地聆听一流学者的教诲,是一个创举,真正体现了援助工程的合作、共享、培植的理念。此次合作,在两个经济、文化发展具有落差的地域高校的合作,无疑就是一次跨文化实践的范例。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认为,“教育援青”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大项目,深度参与西部发展战略。在“跨文化研究”和“‘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丛书中有俄罗斯文学的专题,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学科的传统和特色。鲁迅、钟敬文、黄药眠、穆木天等老一辈学人在创建中国新文化的时候就格外关注俄罗斯文学的向度。“教育援青”项目能有今天的壮观成功,也是诸多单位合力的结果。


二、《大唐西域记》与多元文化交流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经理、编审刘祚臣先生在发言中指出,我们正身处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深深感受到跨文化中国学出版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持续发力。从2016年至今,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合作,持续出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研究”丛书。我们所承担的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汪德迈全集”中译本也在进行中。本社在西部支教新书出版工作中 承担了王邦维教授《玄奘与<大唐西域记>》等科研成果的出版发行工作,与跨文化中国学的建设同心、同步、同行。


王邦维《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


北京大学东方学院院长王邦维教授,继承导师季羡林先生的学说,研究东方学和印度学的中国遗产,其中包括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他在发言中指出,习主席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又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计划。玄奘西行,经过的正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大唐西域记》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所做的最详细的记载,玄奘也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之一。习主席不止一次讲到玄奘。2014年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演时谈到:“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习主席还在其他场合谈到各国友好交流,世界文明互鉴的重大意义。王邦维教授带领团队坚持东方学和印度学研究的中国化,同时也认为,跨文化要注意平等。人与人交往,民族与民族交往,首先要有平等,平等才能有理解。世界上没有平等,就没有理解。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回顾北京大学东方学的学科史,指出,北京大学不仅是中国现代东方学科建制化最早的高校,也一直引领着中国东方学的发展方向。在东方学领域占一席之地的印度学和佛教学研究,都离不开讨论玄奘法师这个人和他的一本书《大唐西域记》。从某个意义上说,北京大学对玄奘和《大唐西域记》的研究,是和东方学的发展同步的。向达、季羡林、金克木、王邦维等北大学者的相关研究,代代相继,连绵不绝。其中,季羡林领衔的校注团队,完成了《大唐西域记》最好的校注本,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扛鼎之作。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大唐西域记》新校注的工作呼吁再起。在新时代下,王邦维的《玄奘与<大唐西域记>》应运而生,开启了《大唐西域记》研究的新格局。以玄奘和《大唐西域记》的研究为契机,北大学者对东方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和中外文明交流史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导夫先路,而且对中国西部与丝路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族学者、藏语言文学系主任卓泽加副教授谈到,王邦维教授撰写的《玄奘与<大唐西域记>》内容高深,但通俗易懂,适合藏族师生阅读,《大唐西域记》在青海藏族学术界也已有翻译和研究,这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典,我们要利用这批经典搞好藏语教学科研。


三、《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与人文学科前沿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杨宗元说,本社出版的《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部代表作,两位主编乐黛云先生和陈越光先生,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从事跨文化研究的领军学者,这部书的作者也都是中外知名学者,推动中外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和自然科学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取得的经济政治重大成就中,在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方面,这部著作体现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前沿探索成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愿意承担更多此类意义深远的学术出版工作,让更广大的读者认识中国人文科学研究的前沿成就,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乐黛云、陈越光主编《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教授从理论上概括了跨文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指出,文化异忧是跨文化学中的动力性要素,这是指对异质文化或文化异质性要素的深度忧虑。文化异忧,是对同一文化内部与正统规范不同的异常事物、对于异文化之异己性质、以及对于正在转化为反面的原有正统文化元素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紧密交融的深切忧虑。它突出表现为个体对世界的感知、情感、想象、幻想等感性体验与其理解、推理、思考等理性认知之间的紧密缠绕、相互作用和共同探测,即代表对于世界的体验与认知密切结合着的深度体认或深层洞悉。文化异忧可以包含四个基本定律:忧异律,忧己律,先忧律,忧奇律。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中国本文化,需要妥善处理文化异忧问题,做好应对各种异文化挑战的多重预备和筹划。主动地和千方百计地将各种异文化要素化为积极的变革力量,恰是本文化通向文化复兴目标的智慧之道。这样做可以减少发展所不得不支付的文化代价,让本文化的文化复兴未来早日变为体现自身理想愿景的现实。
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文本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丝燕教授在发言强调,跨文化学的建设是世界文明不通过武力而深化互识的悠久历史在今天的努力,是对偏见、猜忌、恐惧心态的弱化,是对理解、信任、责任、尊重和开放精神的鼓励,是世界和平的人民可以依靠的一个坚实臂膀。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在发言中谈到,近年习主席两次视察青海,成为建设跨文化中国学的强大动力。跨文化中国学对外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对内研究中华民族多元平等发展的历史途径和杰出成就。深入钻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优秀文化,使其在世界多元文明互鉴中发挥作用,正是跨文化中国学在中国发生的一个基本特点。跨文化中国学教育在“教育援青”战略中实施有三个优势:一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支撑点体现跨文化中国学的先进性。青海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敬畏世界屋脊地理地貌和不依赖工业资源的精神文化传统,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要在跨文化中国学的视角下与另一种重大成就联系起来思考,即青藏高原的两弹一星精神、高原地理环境研究、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碳达峰研究等,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互补,认识青藏高原的精神传统怎样从古代走到现代,从日常走向高端。二是跨文化丝路研究体现跨文化中国学的国际性。在青藏高原多民族地区进行跨文化中国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局内研究和局外研究的跨学科特征,有利于激发青年一代热爱人类优秀文明的整体取向。三是坚持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法则体现跨文化中国学研究的本质。在青藏高原进行带有地理空间性的研究,直接从人类多元文化中提炼遵守自然法则和人文守则的共识,寻找抵制单边文化的历史途径,这对探索解决当代世界区域冲突也有现实性。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主任陈洁编审做了会议总结,再次高度肯定“教育援青”的重大价值,感谢所有承担出版任务的出版社和投入其中的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希望把西部支教的宏伟事业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