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系列讲座(122)丨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印度南部寺庙建筑与艺术研究

讲课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跨文化学课程班介绍法国学术界对印欧文化圈的研究成果,由印裔法国学者、印度德里大学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教授介绍对印度南部宗教与建筑艺术的研究成果。2019422日下午1500-17:00,该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C5045会议室进行。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学方向的师生、北师大外文学院、历史学院等多个院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师生和科研骨干参加了听讲。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汪德迈教授和Pierre-Sylvain Filliozat教授,法国阿尔多瓦大学金丝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等到会听讲。金丝燕教授主持讲座。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华芳担任现场翻译。

 

微笑的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教授

 

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在开讲前首先向汪德迈先生表达谢意,感谢汪德迈教授出此题目,也感谢金丝燕教授的推荐。汪德迈先生为什么会给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教授出这个题目?金丝燕教授为什么重视她的中国之行?原因就来自中西学术史的差异。一般国内学术界所接触的印欧文化圈相对集中于印度中部和北部,而欧洲学者对印度南部的研究较多,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正是研究南部宗教的专家,研究著作与知识系统之丰富都不可多得。她的这次讲座可以为中西印跨文化研究拓展空间。

 

金丝燕教授主持讲座

 

本次授课的题目是《印度寺庙艺术的概念:公元5世纪至16世纪南部印度寺庙建筑艺术》,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阐述精要、图片丰富,并使用了生动的视频资料,对印度南方卡纳塔卡邦的寺庙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研究做阐述。以下是内容要点:

 

金丝燕教授将听众的问题译成法语

 

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卡邦的建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时代。当地有大量的艺术史和建筑学资源,在于遮娄其王朝的巴达米已有较为发达的宗教建筑艺术群。巴达米有印度教的大批石窟庙。在57世纪中期,石窟庙的结构大都是一个游廊入口,一个石柱环绕的供朝圣者歌舞祭祀的正殿,然后是圣祠。到了11世纪,石窟庙在西面设入口,有中央正殿,在正殿的东、北、南三面设三圣室,分别供奉印度教的三相神湿婆、毗湿奴与梵天。巴达米以艺术和人工开凿石窟远近闻名。公元632年,耆那教庙宇在艾霍莱建成,成为印度第一座人工开凿的寺庙。自那时起,一座座寺庙先后建成,当地也被称为“印度寺庙建筑的摇篮”。这些寺庙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雕塑与绘画艺术风格。每种艺术形象都包含着一个神话故事。毗湿罗的故事是其化身与梵天的化身大战,恒河女神也无法阻止,最后恒河女神请求湿婆神出面,才停止了这场战争。

 

中法学者的对话与欣赏

 

14世纪初,异教入侵,南部王朝发生混乱。以后王朝更迭,但寺庙建筑艺术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直到第三个朝代,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们现在所看到的印度南方寺庙的建筑风格。寺庙的顶部装饰、柱子装饰和建筑材质都有自己的特点,以柱子为例,原来是简约的无装饰物的柱子,后来变成精雕细刻的有蔓藤装饰的柱子。

另一处位于汉皮(Hampi)的古遗迹群以手工雕刻精湛技艺闻名,该建筑群在印度世界遗产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主要供奉毗湿奴神,其标志性特点是石质结构和音乐柱子,用手指敲击音乐柱子就会发出不同的音色,一根柱子可以有多个音阶。有的寺庙有猴神哈奴曼Hanuman的艺术形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朝圣者涌入神庙参加宗教活动。印度人无论信哪种宗教、信奉什么神祗,不可否认的是,宗教都已经渗透到印度的艺术与建筑之中,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课了,在教室合个影

 

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教授在印度德里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后于法国索邦大学获得印度学博士学位,本课所讲得印度南方卡纳塔卡邦正是她的故乡。她出生于一个博学家族,自幼接受特殊的家庭教育。后来远嫁法国,仍然与丈夫半年居住法国、半年居住印度进行调查研究,过着双边定居的生活。她以超然而亲密的身份,对印度南部宗教文化常年研究,从青年时代到步入晚年未曾间断,构建了个人的跨文化人生之旅。她的子女出生在法国,是讲法语的一代,但在他们夫妇的教育下,也能熟练地演唱印度古老的戏剧《沙恭达罗》,是家族中印度经典文化的新传人。这是她第二次访问中国,第一次是到上海,这次是来北京。讲座之余,她参观了北京的故宫、天坛和长城等世界文化遗址,还去西安参观了唐玄奘赴印度取经前出发的千年圣地。她比较中西印之间绵长的历史文化相似物与差异性,所思所悟又成为在北师大讲学的一种补充。

(本期摄影:罗珊/图文编辑:王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