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跨文化学国际课程班工作简报丨9月3日

佛教哲学与文学的海外传播

撰稿人:徐令缘

201793日,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的授课进入第三天。本日的课程围绕佛教哲学与文学的海外传播学术史进行,重点解读经典文本,介绍基本概念、理论流派、代表作与分析方法。中外授课学者分别是联合国和平大使法宝博士(Dr. T. Dhammaratana)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授课期间,插入中外学者和学员的面对面讨论。全天的讲课在北师大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汪德迈教授出席了讲座。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与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共同主持讲座。晚间进入全国各地高校学员的“交流与对话”时间,地点在文学院C5049会议室,来自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的热依拉教授做主题发言。

联合国和平大使法宝博士的授课于上午9:0012:00进行,题目是《佛学在法国的接受(16-19世纪)》。要点有三:一是学术史,二是佛教哲学对法国文化的融入,三是法国历史上的政府政策对多元文化保护与交流的积极作用。

金丝燕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这一研究论题属于文化转场的研究领域,是文化接受中期待视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个案。佛教哲学在西方发展与传播是一个文化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属于文化转场研究。跨文化学的态度是科学的态度,不是信仰的态度;科学的态度要求思想力的力度,信仰的态度是随从。董晓萍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以佛教哲学的对外传播为例,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对这种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国际化阐述,需要建立三个条件:一是古代优秀文明的历史价值,二是主张和平、和谐的现实意义,三是有容乃大、兼容多元的文化结构。法宝博士来自巴利文佛教经典的故乡斯里兰卡,又旅居法国多年,拥有内外双视角,这正是跨文化学所需要培养的素质。

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的授课于下午2:305:30进行,题目是《譬喻经、譬喻文学与譬喻师:文本怎么创造与传承》。共讲八个问题。今天是第一讲,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文本的定义,二是“譬喻”与譬喻经:宗教还是文学,三是“譬喻经”:文本怎么创造。金丝燕教授在评议中谈到,佛学文本使用的是印欧语系的语言,是典型的自然语言,语音与语义和书写紧密结合,就会出现佛经语言版本的诸多问题。王邦维教授的研究是对汪德迈先生研究的一个辅助证明。同时,王邦维教授运用了法兰西的年鉴学派的方法,又得益于中国历史传统董晓萍教授的评议强调“文本”的概念有多学科的理解和研究方法,但无论怎样都要重视研究“文本”。季羡林先生用欧洲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创造印度佛经文献的研究方法,他的弟子后学进一步向汉典佛学的研究发展,王邦维教授参与季羡林先生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工作,以及对中国汉唐高僧法显、义净等的研究,都属于这方面的工作。

7:309:00,新疆大学热依拉教授做了题为《新疆民间艺术的数字化记录与整理:以民间达斯坦为例》的交流。跨文化学建设包括多民族民间文化文本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热依拉教授的讲演得到了学员的积极回应,大家共同探讨口头文本、纸介文本和数字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