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开幕

201791日上午9时,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在新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正式开幕。本次课程班由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师大文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主办。出席本届课程班简短开幕式并在台上就座的嘉宾有: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汪德迈先生(Léon Vandermeers),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教授、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金丝燕教授,法兰西学院金石美文学院终身秘书长冉刻教授(Michel Zink),法兰西公学院古典文学首席教授孔博恩教授(Antoine Compagnon),联合国和平大使法宝博士(T. Dhammaratana),以及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

在正式讲座开始前,董晓萍教授主持并致辞。她回顾三年来北师大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的经过,对比历年报名人数和专业分布,本届课程班都达到了历年最大值,吸引来自49所院校、28个一级学科专业共计115位正式录取学员参加。与跨文化学课程班同步进行的是跨文化学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出版工作,本次课程班免费为全部学员提供最新出版的“跨文化研究丛书”。当今世界极为关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的走势,呼吁保护文化多样性,希望从中国优秀文化现代化的经验当中取得对外部世界的种种启示,而这种种交流工作都要通过跨文化学的建设和跨文化对话的实践来完成。在汪德迈、乐黛云和王宁等先生为学术顾问的带领下,北师大的跨文化学建设发挥了传统三大优势学科引领作用。

本届课程班首讲嘉宾为冉刻教授(Michel Zink),题目为《中世纪文学与艺术:一种新的自我意识》,汪德迈先生担任评议人,金丝燕教授翻译。金丝燕教授和董晓萍教授分别从研究方法和主要问题层面对Zink教授的精彩演讲给予高度评价。上午讲座结束后,全体学员和参加首讲的专家学者共同合影留念。

下午的讲座由孔博恩教授(Antoine Compagnon)主讲,题目为《抵抗诠释》,由董晓萍教授和金丝燕教授主持,任评议人,马磊副教授翻译。Compagnon教授主要关注在现代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如何理解诠释以及抵抗诠释的问题。金丝燕教授结合汪德迈先生此前提出的“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做了精彩评议,董晓萍教授也指出中西方学术在文本阐释中的差异,尤其肯定了人文科学数字化的未来价值。另外,现场来自文理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也提出了很多有益问题,希冀能同Compagnon教授有更多交流和讨论。

晚上7点,在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本届课程班首次“对话与交流”讨论会。讨论会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跨文化研究院的赖彦斌高级工程师介绍跨文化研究院网站和跨文化对话网站的建设;二是全体学员就今天两场讲座进行讨论和交流,由史玲玲老师主持。在讨论环节,史玲玲老师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跨文化更多是从方法论层面上的反思;新疆大学热依拉教授回顾自己跟随钟敬文先生的求学经历,她博士论文选题就是从妙峰山反观新疆麻扎文化做出的选择,博士毕业后回到家乡,研究本民族麻扎民俗文化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同时近年来进一步反思并接受跨文化理论,但是本土学者缺少跨民族研究的勇气和视野。如今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新疆更应发挥自身跨境、跨民族的优势,积极开展跨文化研究,如此将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西北民族大学马忠才教授结合自己跨学科、跨民族研究经验,认为跨文化的优势就是在对比中才能有新的发现。广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谢开来结合民俗学及口头程式理论,对Compagnon教授的阐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华东师范大学文艺民俗学方向博士生梁珊珊同样提到口头程式理论中“话语”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生王吉辰谈到,Compagnon教授在对传统阐释学中强调“第六感”的作用,提出经验在阐释文本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他的问题引来诸位师生的讨论。最后,赖彦斌老师向全体学员再次强调了纪律和安全的问题,希望大家在北京学习期间度过一段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