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通识课程“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

青海师大“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课程第五讲
王邦维教授《“烈士无言“与“生死之梦”——一个故事的文学及文化解读》

 

20224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大合作项目支持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通识课程“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第五讲如期进行,主讲人为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导师、2020级和2021级全体学术型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部分相关师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业师生70余人在线收听了讲座,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教授主持讲座。

王邦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史、东方学、中印交流史研究专家,是季羡林先生培养的第一位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博士。曾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名校留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印度比哈尔邦纳兰陀大学董事会成员。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外国文学组成员,自1984年起在国内以及德国、法国、印度、瑞典、爱沙尼亚、日本、荷兰出版或发表过多种著作或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梵语与汉语佛教文献与文学、印度和中国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主要出版著作:《佛经故事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佛教史话》《玄奘与〈大唐西域记〉》等。在本次“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中撰写专著《佛教史话六讲》,并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授课。

王邦维教授本次授课题目为《“烈士无言“与“生死之梦”——一个故事的文学及文化解读》,运用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烈士池”故事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国家跨文化流传的文本进行梳理,重点分析该故事在中国唐代以来流传、变异、改写的过程,解读这一故事文本的情节变迁所呈现的时代、民族、地域的差异性,深入分析文本。

王邦维教授的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本解读,他逐一列举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中的烈士池的故事、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中的岳道士故事、唐代牛僧孺《玄怪录》卷一中的杜子春的故事与唐代薛渔思《河东记》中终无为的故事,此外还拓展了印度的《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以及藏族的《尸语故事》。围绕着“英雄无言”的原型故事,王邦维教授将上述记载于不同历史典籍中的故事串联起来,阐述每个故事之间的异同,并穿插了诸多佛教知识,如道场、中阴身、初转法轮等,为同学们如何拾起散落在古代典籍中文化瑰宝提供了建议。第二部分,王邦维教授就上述故事提出独到的思考。首先,王邦维教授指出,它们具有跨地区、跨文化、跨时代的神话性质。其次,分析得出该类故事所具有连环式的文学结构,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然后,进行文化的和社会学的分析。最后,深度挖掘故事背后哲学思想与宗教意识。王邦维教授引领听讲师生感受了一次丰富、饱满,精彩纷呈的文化旅行,其宽阔的文化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鞭辟入里的解读让人叹服。

授课结束后,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对话。刘晓林教授认为,王邦维教授的所讲的印度故事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绝佳的跨文化研究的案例,对听讲的研究生同学有方法论意义的启示,同时认为这则印度故事在唐代以及此后的中国不断改写,孳生出了新的文体,并且不断东移,以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也对这一故事原型进行过艺术改造,之所以能有如此深远的流传演变,是与这一故事所蕴含的人类共同的情感取向有着密切关系。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的吉太加教授认为,藏族的尸语故事,即说不完的故事,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存在于藏族社会的各个层面,扬善抑恶,促进人的成长,是藏族人民建立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的民间故事书。除此之外,一种异域文化的传入与流播,只有符合当地的民族心理、地域文化与思维模式,才会有的“说不完的”的故事。卓泽加教授则介绍了当前藏族文献中有关《大唐西域记》的翻译情况以及国内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也都对王邦维教授的授课进行了专业讲评。最后,刘晓林教授代表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对王邦维教授的授课表示诚挚感谢,并对下一次的授课表示热切的期待。至此,“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课程第五讲圆满结束!

(雷春彬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