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系列讲座(106)丨董晓萍:国家·历史·民俗:女性学者的民俗学遗产

授课现场

 

2018826日下午和晚上,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为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授课,题目是《国家·历史·民俗:女性学者的民俗学遗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主持讲座,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文本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丝燕教授与会。

 

   

                           董晓萍教授授课            主持人李正荣教授

 

董晓萍教授指出,国家、历史与民俗的关系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当代问题。本课的讨论限定在两种关系内,一种是国家在历史上曾经长期被侵略,后来获得独立解放。这些在国家重建历史的过程中,将民俗视为精神支柱;一种是国家历史长期稳定,民俗主要反映国家与民生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生产生活的共有模式。中国就属于这种情况。插图3本课所谈的女性,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女性学或性别学视角,而是对以往所谓非主流研究领域和差异性研究成果的关注。当代呼吁保护文化多样性,警惕翻译全球化对差异性文化(包括民俗)造成的损伤,使这个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共两节课。

第一节,西方学界对女性学者的民俗学遗产研究。在西方国家,主要是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早期阶段,在民俗学的学术社团活动、搜集工作和研究方面,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并不是男性学者,而是女性学者。早期女性学者还提出了一些至今看来都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在当时就产生了影响,也有的直到今天才被学术界(包括男性学者)所重视。主要讨论问题:1)通过参与学术社团活动建立女性的学术形象和社会地位,2)从国家史到民俗史,3)介入社会史与家庭史研究的基本问题,4)民间文学搜集与研究的跨学科方法,5)发现以往男性学者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中的问题。

 

听课师生为董晓萍教授的精彩演讲热烈全场鼓掌

 

第二节,将中西民俗学放到世界环境中观察要注意两点:一是中国的国家、历史与民俗的关系是连续传承的,积累了海量的历史文献,形成了多民族、多地区的口头传统,为此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阐释系统;二是中国女性学者的民俗学遗产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历史积累,西方民俗学对中国的影响也决不止于女性,而是男女双方。中国女性学者的学术努力还大都获得男性学者的支持,双方形成合力。重点讨论:1)从自由阅读跨界到民俗研究,2)民俗学与国学的天然联系决定中国民俗学是关乎民生和生产生活模式的学问,3)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女性学者由于性别意识、自身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在她们的搜集资料和个人著作中往往保留了不同世界、不同文化的多元因素,以及对之十分具体的记录与分析,相比之下,男性民俗学者因为偏爱理论和一致性的概括将这些多元因素给忽略了,对这种理论倾向性,今天也需要反思。

 

金丝燕教授评议

 

金丝燕教授做了精彩的评议,指出,董晓萍教授的研究体现了春蚕吐丝的节奏,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而不是在开头就产生了结果,这是真正符合人文学科特点的方法。学员们对此课反响强烈,纷纷发言,问题涉及性别学研究,田野作业中女性学者的定位等各种各样,董晓萍教授一一耐心做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撰文/谢开来)

 

     

 

    

 

    

 

    

 

  

跨学科交流与踊跃提问